我们走散了文案
2025-01-08 09:46:23
阳春三月,桃花吐妍,粉红一片,灿若云霞,把春天都点缀得格外美丽。
中国文人对桃花的喜欢赤诚而热烈。几千年来,古典诗词中描写桃花的篇章不胜枚举,仅一部《全唐诗》,以桃花为主题的诗作就有近两百首,其中不乏一些流传千古的佳作。
历代吟咏桃花的诗篇异彩纷呈。
从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中的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,到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中的“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”;从张志和《渔父歌》中的“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”,到白居易《大林寺桃花》中的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”;从谢枋得《庆全庵桃花》中的“寻得桃源好避秦,桃红又是一年春”,又到唐寅《桃花庵歌》中的“桃花坞里桃花庵,桃花庵下桃花仙”……
古往今来,桃花的清怡暗香就这样流淌在文字里,穿透岁月悄然融进了中国人的文化血脉。
其中最为著名、流传最广的要数唐朝诗人崔护的《题都城南庄》:
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
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
01
有一些诗人一生写诗并不多,但仅凭一首就千古留名,崔护就是这样一位诗人。他是博陵(今河北定州)人,一度官至御史大夫、广南节度使。
崔护一生所写的作品并不多,《全唐诗》存诗六首。然而,他的《题都城南庄》却散发着夺目的光芒,是一首难得一见的好诗。此诗家喻户晓,堪称经典,为他赢得了不朽的诗名。
那一年的长安城里繁华似锦,春意融融,参加科场考试的崔护却落榜了。春风得意的是别人,他什么都没有。
突想起城南的花开正盛,于是,他独自一人信步踱到南郊,来到距离曲江不远的田野上散心,希望借着几许春色排遣下心中积郁的灰心和失落。
不远处,稀疏地散落着几户人家,竹篱茅屋,掩映在一片桃花林中。他东游西逛,时间久了,感到口干舌燥,迫切地想寻到一户人家讨杯茶喝,不由地加快了步子。
没多久,他就来到一户农家的门前,便走上前去敲门。门启处,一位美丽的妙龄姑娘映入眼帘。她衣着朴素,不施粉黛,眉清目秀,巧笑盈盈,面若桃花。
四目相对的刹那,他一时心旌摇荡。直到姑娘上前施礼问他缘由,他才回过神来,连忙答道:“小生崔护,博陵人氏,踏青游玩至此,口渴难耐,讨口水喝。”姑娘心领神会,并没答话,转身从屋里端出一杯水放在石桌上,请他进来,又搬出一把椅子,让他坐着喝水。
然后,姑娘立于院中的一树桃花之下,身子微微斜靠着树干,含笑注视着魁梧英俊的崔护。
他看到姑娘秀丽的容颜,在粉红色桃花的映衬下,显得格外姣美动人,不觉心生爱慕,便跟她攀谈起来。
时光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。他见天色不早,只得起身向姑娘告辞。姑娘把他送到门口,崔护频频回眸张望,依依不舍地离开了。
他不知道的是,姑娘目送着他走出好远。春风拂来,片片桃花洒落,空中弥漫着花的芬芳,惆怅的心事也开始煎熬着相思的柔肠。
02
美丽的相遇总是太过短暂,崔护对姑娘一见倾心,却囿于种种顾忌不便言明。
为了下一次榜上有名,他专心攻读,没再去过姑娘家的小院,把这段隐秘的爱恋潜藏在心底。
时光飞逝,第二年春天,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,崔护忽然想起了那位姑娘,心中涌起的思恋再也无法抑制,当即满怀希望地来到城南那片明艳的桃林。
和煦的春风吹得他有点沉醉,愉悦的心情也如高远的天空般澄澈清明。这一次见到姑娘,他决心一定要当面表白自己的心迹。
然而,当他满心欢喜地来到小院门前时,看到的竟是门扉紧闭,杳无一人,只剩满树的桃花在春风中含笑怒放。
世事茫茫,去年春日踏青时邂逅的姑娘已不知去向何方,桃花树下那张青春明媚的脸庞已不见踪影。
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崔护伫立门前,空荡荡的心里盛满了忧伤。往事历历,他痴痴地忆着当日与姑娘在桃花下相对无言、含情对视的情景。
去年今日,就在此地,姑娘如同一朵绚丽桃花,缓缓迎门而出。碧树花下,粉红的羞涩赧颜犹如清风拂面。他怎能不记忆犹新?
崔护怅然若失地叹了口气,无奈地吟起前人的诗句:“芳树无人花自落,青山一路鸟空啼。”
片片粉红的桃花缤纷而下,树下是他落寞的神情,孤寂的背影……
在飘飞的花瓣雨里,他挥笔将一首《题都城南庄》题于门扉之上,然后带着一个永久无法弥合的遗憾怅怅地离开了。
舞台上的故事,或绚烂,或惘然,落幕之时带给我们的触动和感伤很快就会平复。现实中的经历,或痛苦,或失落,在我们心头刻下的印痕却足够深刻持久。
崔护的故事没有曲折离奇的惊天动地,也没有天人两隔的痛彻心扉,没有被迫分离的苦楚哀怨,也没有爱而不得的情深缘浅,有的只是无可奈何的失之交臂,是相思无凭的陡然悲凉,是没有后续的无边叹息。
03
他的故事,被后人赋予了完美的结局。 唐代有个叫孟棨(qǐ)的文人,在其编著的一本唐代汉民族笔记小说集《本事诗·情感》中,给这个故事加上了一个传奇的结尾:原来那一天姑娘和她的老父亲恰巧出门去了,当他们回到家,少女一见门上的题诗,便一病不起。
过了几天,由于心中惦念不安,他又来寻访,忽闻园内有哭声,便叩门问之。
有一老翁出来,见到他便悲切地说:“你就是崔护吧,是你害了我的女儿。”崔护一惊,细问才知姑娘自去年见到他后,神思恍惚,若有所失。前几天老父带她出门,回家时见门上题诗,便茶不思,饭不进,郁郁而死。老翁说罢又大哭起来。
崔护进门也痛哭不止,泣不成声,诉其衷肠。谁料,过了一会儿姑娘睁开眼复活了。老父大喜,当即作主,把姑娘许配给他。
后面这个故事因为迎合了人们倾向大团圆结局的心理,似乎更能让人接受,还被改编为《崔护谒浆》《桃花人面》等杂剧。
或许,人生实苦,生命沉痛,来这世间一趟,人们已承受不少悲欢离合,更愿意接受文学艺术中的美好和圆满,而不是伤感和泪痕。
另一方面,人们又被震撼人心的诗歌魅力深深折服着,毕竟真实的缺憾远比虚幻的完美更能触动心灵。试问,假如当时崔护与都城南庄的姑娘两情相悦而成其眷属,《题都城南庄》这样情深意笃的佳作怎能诞生呢?
平淡无奇的诗文只会让人感到庸常乏味,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,优美的语言,不加丝毫的修饰和虚构,勾勒出的画面朴素而动人,他让一首诗在时间的轮回里还能一如既往地熠熠闪光。
正是崔护与佳人短暂地相逢之后突然离散,最终得到的是一份没有结果的爱,所以他的心里填满了难以消除的惋惜和怅惘,进而才催生了诗歌中那份独特的怀旧意绪和孤独情怀。
04
桃花以其俏丽的色彩、缤纷的落英被人们赋予思春、渴慕、怀人等丰富的意蕴。“风景依旧,物是人非”以其古今贯通的情感,触动着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。
因此,“人面桃花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与诗有关的浪漫风情故事也被广泛传唱。
唐代以后的词人和戏曲家们竞相摹写、演绎,将那种伤逝之情在词曲中荡漾开来。如晏殊《清平乐》中的“人面不知何处,绿波依旧东流”、柳永《满朝欢》中的“人面桃花,未知何处。但掩朱扉悄悄,尽日伫立无言,赢得凄凉怀抱”、晏几道的《御街行》:“落花犹在,香屏空掩,人面知何处”……
欧阳修的《生查子》更是与崔护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同样表达了去年的甜美回忆,今年同一时节佳人却不知所踪的慨叹:
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
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
今年元夜时,月与灯依旧。
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。
浩瀚的唐诗宋词中,不乏叙写文人才士与俏丽佳人缠绵悱恻的艳情之作。崔护的《题都城南庄》的确也属艳遇主题,但与那些婉曲的作品相比,却极为明快清新,颇具真情和艺术效应。
每次读到崔护这首偶然写就的诗,都会禁不住凝神秉思,一边欢喜着春和景明的日子里,他和含羞带笑的女子那次美丽的相遇,一边又为他次年故地重游时的物是人非深为叹惋。
昔年,那独倚桃树下的明眸传情恍如昨日,今日,花开又是一年,只剩人去楼空。“佳期不可再,风雨杳如年。”不知那女子依旧待字闺中还是已经嫁人?谁也无法得知。
原来,不是所有人都会一直等在原地,不是所有的两情依依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。
江山流转,风卷残年,诗人的背影早已消散,诗歌的情感还在引发无数读者的共鸣和喟叹。我想,这便是一首诗的福气。